本文只是想用于自己记录,并无任何含沙射影的意思,包括但不限于吐槽有点多。社交媒体上的人啊,群啊加得多了之后,才发现这个世界无奇不有,每天都有新的惊喜。“群里有35岁以上还做设计的吗?” “我想转产品但是失败了” “外企都不要我,英语我会学的啊” “figma,跟sketch就差不多啊” 为何我不曾有过这些问题,即使有,也不会想去这些地方询问,我为啥会被加进这种群。
细细想来,做用户体验,完全是一个不由自己的选项。从实习开始,我就被分到了做用户体验,当时市场上并不流行,只是做一些场馆、展厅、营业厅~听起来差点就歌厅舞厅了。那时候把当下最前沿的设备,网络,软件联合起来,就算体验。以至于好几年我都觉得这破玩意儿好扯淡居然还能卖不少钱。
没想到那真的是巅峰了,后来竟然沦落到要做design thinking,这种老外很喜欢,中国人很无语的方法论。只能说中外文化差异真有点大,老外喜欢民主讨论,啥都说是团队的结果,中国就喜欢有个帅气的英雄带节奏,大家跟着一起飞。所以这套方法,至今难以攻破国有企业的大门,就连中国的巨头互联网,都未必看得上。因为专注做产品设计的话,根本犯不着花这时间,然而对于不懂用户不懂设计的人群来说,就是刷刷存在感志在参与罢了。
在互联网的那段时间,老被贩卖焦虑,什么年龄啦,上手做的作品啦,还被说不能太骄傲啦。说实在话,我觉得自己只用了2成能力,就好碾压一众还是用photoshop画UI的小屁孩了。一来我对业务看得很透,二来我揣摩得出用户的习惯。我根本不担心做出来的体验美不美,我只关心是否能满足最重要的需求。可惜,在互联网我只配做个螺丝钉,没法和用户多交流,也不被允许交流。还贼累,打卡上班是什么鬼。
进入医药后,也有很多新发现。比如法国老板会把自己当成她政绩的工具,且完全不理解用户体验的皮毛。上一代和新一代,自视甚高的老外和早已超越的中国,传统管理和敏捷高效,无一不在震慑我的幼小心灵。月会上,“大家可以给老板提问题” “请问5G对我们数字团队未来有什么影响?” “这个,我得问问做这个行业的朋友,下次再回答你好吗?” 周会上,“你们是不是太闲了,问5G的问题!” “5G是中国已经有了的技术,它会潜移默化改变人们的生活,3G图片交流,4G直播视频,5G可以做什么,不应该想想吗?” 不是不想给老板面子,但是,5G确实超越了他们的想象,法国美国都没有这种速度。然而,老板的认知就是你自己的职业发展天花板吗?
回到最初的那几个问题,用户体验从来不会有年龄的限制,没有什么动脑的行业会有年龄的限制。如果发现到了瓶颈,那肯定是认知没到。挺多人会想转行,比如转做产品,做运营,做管理。那相比起一开始就做产品,做运营,做管理的人,你有半点优势吗?你是天资过人,过目不忘,还是敢于破釜沉舟,从0开始。鄙人虽然很不才,但也面试过很多设计师,听得很多的一句话就是“我会学”,一般这种人的下场就是挂掉。会学为什么不现在就学好,学英文,学新工具,学业务,学用户,读最新的文章,做最快的迭代。
纯学设计的,数学都不太好。这种人,怎么和开发打交道,怎么做金融类的产品,怎么能管理好设计的架构。一天到晚活在自己的梦里,却不知道一切美好皆是数学的平衡,一切动态,都有公式可循。特别是做数据可视化的项目,面对严谨的数据科学家,市场高管,数字总监,你可曾能和他们共同讨论未来战略,还是扮演一枚卑微的美工。高下立见的不是你当前做的几个uxui好不好看,而是你帮用户想多了多少步。当然,也有人去报班学什么python和小程序开发,我只能说你们的钱太好骗了,我估摸着离散数学都学不6的,怎么能理解得了数据结构,工程开发?
我现在的短板是医学的知识,真的很缺,最近学点药都把自己给学废了,记住中英文药名,化学名,适应症,是否进医保,竞品,管线。差点吐血了,本以为特药能少点,结果一点没少,特别是罕见病。下次我写一下罕见病吧。希望学完后能给患者设计更好的体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