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再续就书接上一回,上一回把DC产品简单地用了一下后,发了一下牢骚。这回我想把功课的另一块做完,就能升仙了。其实这种节奏也是很熟悉,特别实在打单的时候,觉得自己特别被需要。
开始我的献丑
现代产品经过长时间的演变,从生产市场过渡到体验市场,从基于设备到按需定制,从以客户为中心到以用户为中心。根据451 Research,未来5年,55%的B2C机构将会提供超个性的产品与服务;30%的企业会采用非人工对话的服务,完成双向对话。
你想的没错,以上的百分比会越来越多,有没有想过,未来的设计师们,会是怎样工作?他们是忠于用户,驱动产品变革的领导者?还是屈服于掏腰包的大客户,以盈利为目的?在人工智能、大数据、机器学习的生态环境中,设计师是否还能高冷应对?这下问题就说大了,既然有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,设计师还要思考什么呢?Design Thinking的Understanding和Ideation都有机器去做了,难道设计师只是个手?万一,哪天就出了智能设计应用,那设计师是不是要转行了?
人工智能将会产生新的360度用户画像
· 客户数据平台将会变成客户智能平台。
· 多方的数据收集和分析会取代单一数据源。
过去依靠单一结构化数据收集的方法达不到市场营销、客户关怀和电子商务领域的一线商户的期望。因此,需要整合诸如传感器、社交数据、行为数据、地理位置等更多第三方非结构化数据。客户智能平台增加了数据治理、整合和验证,从情景体验方面上更丰富了动态用户画像。
机器学习让用户旅程更精确
· 企业会更多地花钱投资获取当前的客户旅程。
过去通过测试的方式不可能获取到全部客户的体验旅程,因为每个用户都是独立的,有着非线性的不可重现的细节。因此,机器学习能更好地建立个性化的体验旅程。真实场景中的体验旅程运用数字化互动后,让机器学习,迅速反馈到用户。数据来源不但要丰富,而且还要通过机器学习,才能更好地预知客户行为。
这下问题就说大了,既然有了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,设计师还要思考什么呢?Design Thinking的Understanding和Ideation都有机器去做了,难道设计师只是个手?万一,哪天就出了智能设计应用,那设计师是不是要转行了?
放心吧,机器做得是数学,设计师做得是美学
以下观点来自Medium的众多文章,观点大都细小而且受制于硬件设备,所幸的是,已经深刻地与用户体验场景结合,笔者不才,打算摘录几点讲讲。(周一的时候发现自己有点跑题了,无力感又来了)
1.沉浸式体验,AR将会提供无障碍体验。
摄像机镜头的升级让丰富了AR的使用场景,不仅仅是用于娱乐和拍照效果,商家还可以用于位置打卡(上海星巴克臻选店),虽然不是直接盈利的应用,但大可巩固品牌影响力。“设计师更需要主动学习行业知识与用户特点,不要屈于体验形式。”
2.全屏互动
随着全屏设备的普及,手势交互、人脸识别变得更加丰富,这点在android系统早有实现,估计今年可以流行起来。
“什么时候来个隔空点穴?”
3.语音交互
如果不想动手,动嘴也是可以的。除了操作系统自带语音应用执行简单的设置,搜索,调侃外,更多的应用会运用语音来进行交互,设计师们可以做面向VUI的设计。
“手机要是听到我说它坏话,是不是就要罢工了?”
最后总结一下,不论是科技还是生活方式,设计总是应该跟随着现有,走到更前。以后的设计不能单单是look and feel,更要照顾更多的感官和体验情景。优秀的设计一定是优秀的设计师做出来的,优秀的设计师不一定能作出优秀的设计。
流行和趋势每年都会变化,设计师保持着一颗好奇心,跨行业跨地域多学习,多接触用户,多练习写作。摆脱“美工”,做一个“全栈”。
距离电话还有半个小时了,刚回到家。现在我才能来思考Adobe的机会。以我粗浅的了解,adobe的机会在于云。企业云,个人云,社区云。职业病总是想把东西分出3点来。
企业云,2B的服务。除了给企业发出软件license之外,还需要考虑给企业的云服务,不论这个云是企业私有还是公有。设计是一个难以协作的事情,除了文件共享,还有协同工作。文件共享方面,一方面企业可以拥有自己的设计库,一方面也是给数字化营销提供素材和样例,给IT部门同步UI资产。协同工作方面,我已经看到视频音频处理应用有版本备份,对于多人的协作设计,check in/out的操作会让过程更得控制。
个人云,2C服务,个人资源随时随地拿来使用或者共享,会很方便。依托一些第三方云平台也是挺好的,就是现在看着有点多。
社区云,类似一个互联网化的转型,建立自己的作品分享社区,涵盖各种格式的作品。给设计师自由贡献作品并制作portfolio,定期举办市场活动、课程、媒体直播拉近B和C类设计师的距离。并且借由市场营销分析,建立更精准的用户画像,不断提升adobe自身的产品。
还有10分钟了,嗯嗯,写到这么多。本功课完。